close

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沿著南門路...府前路...開山路...前往今天規劃的最後景點 "延平郡王祠"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遠遠望見一身盔甲. 騎著白馬的剽悍雕像. 其後則是佔地近萬坪的廣大園區.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花木扶疏. 小橋流水. 在夕照中的亭台樓閣.池榭垂柳... 據網路資料顯示.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是台灣唯一福州式廟宇建築...除了成為人們日常休閒旅遊的絕佳處所外.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更體現了後人對鄭成功的尊崇和懷念... 


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以下全部攝影: 龜岡忍太郎)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延平郡王祠


















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延平郡王祠        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延平郡王祠


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延平郡王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延平郡王祠 


 


關於延平郡王祠 (網路資料):


延平郡王祠是全國最早,也最著名的鄭成功祠。鄭成功從荷蘭人手裡收復台灣,並以台灣為反清復明的基地,建設台灣不遺餘力,深得民心,死後人民設廟奉祀,但為避免清廷找麻煩,故稱鄭成功為「開山王」。開山王之名,也是因此而來。

清同治13年,欽差大臣沈葆禎奉命來台辦理防務,深入民間才發現鄭成功對建設台灣的貢獻,上書皇帝強調鄭成功是明室遺臣,而非亂臣賊子,建議建祠紀念之。朝廷同意後撥款立祠,諡號忠烈,並在正門石匾提「明延平郡王祠」,這是清朝首度承認鄭成功的事蹟。

延平郡王祠建於清同治年間,俗稱鄭成功廟或開山聖王廟,位於台南市開山路,佔地9400餘坪,奉祀台灣開山始祖鄭成功及其部將,為台灣的重要古蹟。佔地廣闊,庭園修築極美,整體風格莊嚴典雅,是台灣唯一福州式廟宇建築。

延平郡王祠分為照壁、供奉鄭成功的正殿、崇祀太妃與寧靖王的後殿,以及東西廡。厚重的琉璃綠瓦,襯著低矮的紅色牆身,配合祠外延平公園的池榭垂柳,令人發思古之幽情。

祠中收藏許多古文物,包括珍貴的沈葆禎手書。東西兩廡則陳列鄭氏部將牌位、儀仗等。後殿中央供奉鄭氏母親田川氏的牌位。庭中的兩棵古梅是鄭成功親手所植,已有300年歷史,每到寒冬吐露芬芳。祠堂右邊的台南民俗文物館,展示有民間的藝術品、古代生物標本及古代匾碑,館藏豐富。祠前右側並保留著兩座銅製古炮及七座鐵製古炮。

【延平郡王祠的歷史沿革與簡介】 

西元1662年(明永曆16年)鄭成功去世後,台民為感念鄭氏驅荷復台,開疆拓土的功績與精神,特在此地立廟奉祀,卻因政治顧慮(當時已是清朝統治),民間為了避免朝廷干涉,以開山聖王為名,暗中奉祀,因而稱為「開山王廟」。

  西元1874年(清同治13年),欽差大臣沈葆楨來台籌辦防務,深入瞭解民意後,上疏朝廷 ,強調鄭成功是「明室遺臣」,而不是清朝的「亂臣賊子」,並奏請為鄭氏立祠。朝廷核准後,官民籌募經費,從福州載來工匠、材料,將開山王廟擴建成一棟台灣少見的「福州式」建築,於光緒元年竣工。名稱也改為「明延平郡王祠」。 
 
  日治時期,鄭成功因與日本有血緣關係,所以倍受推崇,祠名被改成「開山神社」,增添不少日式建築風格,每年祭典更成為府城一大盛事。

光復後,政府為表彰明鄭復台精神,於民國52年興工重建,整體格局大致不變,建築則由福州式改為鋼筋水泥的中國北宮殿式建築,並在延平郡王祠旁邊蓋了一座現代式的「民俗文物館」,即成今日的模樣。舊廟新建,曾造成是否列入古蹟的爭議。



【建築景觀簡介】

走進延平郡王祠入口後,右邊綠樹成蔭,是一座幽靜的庭園;左邊則是民族文物館;而中間氣象巍然的 3 進雙護龍建築便是祠堂所在。

堂前石坊,原為日治神社所留的牌坊,光復後勒刻楹聯,改成現在形貌。正中「忠肝義膽」與三川門「前無古人」匾句,言簡意賅,點出後人對鄭成功仰慕之情。走進三川門內,四壁掛滿長短對聯,道盡鄭氏功業。



三川門後為一寬廣的中庭,老榕蒼勁,綠蔭灑滿一地,形成幽靜而深沉的空間氣氛。東、西兩廡裡,鄭氏部將甘輝、萬禮塑像、明鄭諸臣牌位、儀仗、祭器默然陳列。



中庭後便是正殿,樑柱、天花板彩繪鮮明,先賢名宦所寫的長聯短匾高掛四壁。正中神龕鄭成功塑像端坐其間,這尊塑像是名雕塑家楊英風根據省立博物館所藏畫像塑成,鄭氏蓄短鬚,表情堅毅。



由正殿轉往後殿,後庭兩棵古梅傳說是鄭成功手植。後殿分為3部分,中間供奉翁太妃,即鄭成功生母田川氏的牌位;左右奉祀寧靖王與監國王孫鄭克 夫婦牌位,擺設簡單,氣氛清寂。


 


 關於鄭成功(網路資料) :


鄭成功(1624年8月27日-1662年6月23日),幼名福松,名森,字明儼,詣明末大儒錢謙益時受字大木。南明唐王隆武帝賜國姓朱,更名成功,故又稱鄭國姓、國姓爺;南明桂王永曆帝封他為延平郡王,故又稱鄭延平。荷蘭等西洋國家根據「國姓爺」的閩南語發音Kok-sng-i,稱之為「Koxinga」。


 


鄭成功是南明抗清名將,父為海盜出身的南明將領鄭芝龍,母為日本人田川氏。鄭成功祖籍福建泉州石井(現拆分為晉江安海鎮,南安石井鎮),出生於日本九州平戶藩。他在鄭芝龍投降清朝而被俘後,領軍和清朝對抗十五年,是南明最主要的抗清勢力,期間一度以大軍包圍南京,但功敗垂成。他並率軍渡過台灣海峽,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軍隊並接收其領地,建立台灣第一個漢人政權,史稱明鄭時期。


 


官位
宗人府宗正協理宗人府事
提督禁旅、儀同駙馬都尉
禦營禦武副中軍勳戚、總統禦營軍務
招討大將軍



 


爵位
忠孝伯- 受封於隆武二年三月(1647年)
威遠侯- 受封於永曆二年十月(1648年)
漳國公- 受封於永曆三年七月(1649年)
延平王- 永曆帝於永曆八年八月(1654年)敕封鄭成功為延平王,鄭成功謙辭不受。九年四月(1655年)永曆再次下詔並齎延平王冊印至廈門,鄭成功乃不再推辭受封為延平王。[9]
潮王(辭未就)- 永曆帝於十一年十一月(1657年)敕封鄭成功為潮王,鄭成功謙無功辭不敢受。



 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龜岡忍太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